| 网站首页 | 珠楼 | 茶馆 | 墨迹 | 电书 | 搜索 | 中楹 | 
您现在的位置: 恶人谷珠楼 >> 珠楼 >> 杂缀 >> 老哈练笔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秋来栗飘香

作者:哈哈儿    资料来源:恶人谷珠楼    点击数:1668    更新时间:2003/6/9    

  中秋佳节,携子出游,甫出巷口,忽然随风送来一股诱人的气味,淡淡的,香香的,甜甜的,好熟悉,好亲切。啊,栗子又上市了,那使人垂涎欲滴的香气,正是糖炒栗子特有的清香。

  栗子,营养丰富,集香、糯、甘于一身,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我们的祖先,很早就食用这种珍果。从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实物证明,远在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采摘板栗作为食物。《诗经》中多处有栗的记载,如“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小雅·四月》)、“山有漆,隰有栗”(《国风·唐风·山有枢》)、“阪有漆,隰有栗”(《秦风·车邻》)等。宋人嗜栗成癖,诗人在绝句《栗熟》中写道:“树杂倚桐继国风,莫教林下长蒿蓬。共期秋实充肠饱,不羡春华转眼空。”清代文人常“青灯诵读之余,剥而食之,颇有味外之味”。故对其有“堆盘栗子炒黄深,客到长谈索酒尝”的赞誉。清代宫廷名吃“小窝头”中栗子面是重要的成份。现代文学史上以一部《咆哮了的土地》出名的蒋光慈,口袋里常置糖炒栗子,边剥食边构思。南社社员胡寄尘平素也唯栗子是好。

  栗子有多种吃法,或煮或烤,或炖鸡,或磨面,然以糖炒为最常见,且风行全国。郝兰皋《晒书堂笔录》卷四有“炒栗”条,曰:“来京师,见市肆门外置柴锅,一人向火,一人坐高鏊子,操长柄铁勺,频搅之令匀遍。其栗稍大,而炒制之法和以濡糖籍以粗砂,亦如余幼时所见,而甜美过之,都市炫鬻,相染成风,盘饤间称佳味矣。”此种以糖、砂炒栗之法,古风犹存,至今未改。另据记载,宋代有名李和儿者,以炒栗出名,四方皆知。在陆游《老学庵笔记》中也可阅及,糖炒栗子千百年来一直是京师的风味美食。辽代统和十四年,有契丹皇帝在京师建栗园,并派家奴萧韩管理。重熙四年,这位皇帝问其在城外有何新奇之事,萧答无,只听人说,炒栗子的时候,小个的熟了,大个儿的还不熟;大个的熟了,小个儿的又焦了,最好还是分开来炒。这则故事说明,早在辽代,人们已知掌握火候,分个下料。清朝的乾隆皇帝,一次吃过糖炒栗子,诗兴大发,挥笔写下《食栗》一首:“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大小得均熟,所待火候调。惟盘陈立几,献岁同春椒。何须学高士,围炉芋魁烧。”可见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对糖炒栗子的工艺都是了解的。

  哈哈家乡素有栗乡之称,沿芦河两岸植栗已有数百年历史,如今尚有数株百年以上古树。所产板栗,个大味甜,为当地四大特产之一。少时虽喜食栗,但所产量少价高,优者均卖之以充家计,所余虫叮个小者,虽味差亦难尽兴而食。曾记某年中秋,父亲杀鸡以鲜栗炖之,其味之美,至今思之犹似有余香。如今植栗者愈来愈多,且囊中羞涩之态略解,虽不能日日食栗,但却常常于口馋之时,或购鲜栗自制,或购熟栗食之。细品之下,却不若幼时之鲜美矣。(2001.10.5)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资料录入:哈哈儿    责任编辑:哈哈儿 
  • 上一篇资料:

  • 下一篇资料: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资料
    早已忘却的佛语戏联及和联
    尘封的祠堂
    钓趣之哈哈篇
    钓趣之时令篇
    钓趣之古人篇
    益者三友
    希望杂谈
    路·绊脚石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