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浏览恶人谷珠楼 浏览恶人谷珠楼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应从多方面讨论对联格律问题
作者:哈哈儿  文章来源:恶人谷珠楼  点击数2396  更新时间:2004/8/26 6:14:49  文章录入:哈哈儿  责任编辑:哈哈儿

  昨天晚上喝多了酒,今天早上倒睡不着了,所以起来看看大家的帖子。关于大家对孤平、三连仄、平声落脚等问题的讨论,哈哈认为很有必要。但在讨论的范围上,大家似乎都有点窄,哈哈认为应该从多方面来讨论对联格律问题,大家要把视野放得宽一些,这样讨论起来可能更容易深入,更能接触到问题的本质。

  第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讨论。大家在讨论中,似乎多是从理论方面来进行讨论的,这固然重要,但大家所讨论的问题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是否可行,应该也有讨论的必要。比如说孤平的问题,大家都说是大忌。为什么忌?大多数朋友说是从古今诗律中继承过来的。但孤平能不能入联?甚至全平全仄能不能入联(不是指有意为之的全平全仄联)?似乎也应该从实践方面来看一下,亲身尝试一下。方法就是大家不妨作一些类似的对联,反复读一下,特别是用标准普通话反复读几次,看是不是真正有不和谐的问题。如果有,那说明应该忌;如果没有,或者说基本没有,那就无所谓了,不能人云亦云。其实,现在对对联理论的讨论,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参与讨论的大多数是对联爱好者,研究机构、大学里的理论工作者参与讨论的却很少。而对联爱好者在讨论时却喜欢从理论方面而不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讨论。而理论的来源,就是古代的诗律、王力、启功、余德泉等学者有限的几本书。这就是为什么《对联》、《中国楹联报》等报刊所发表的文章水平越来越低、且越来越容易引起争论的主要原因。

  达之朋友说:“一些现有的格律和忌讳,虽有提法却似无具体的理论说明”。其实有些东西没有相关理论的支持也是正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可能实践的积累还不够,等实践丰富了,理论也许就相应地产生了,虽然“存在就是合理”有一定片面性,但既然存在,就必定有其存在的道理,当其存在的基础失去了,自然也就会消失了。二是理论研究不够。对已经存在的理论进行完善、发展,比发现、创造新的理论要简单地多,而新理论无论在全面性、准确性上总会有所欠缺,当这些理论发展了、完善了,就会更好地指导于实践了。因此,大家在讨论理论的时候,也要注意多实践,多积累,多总结,并最终升华到理论。

  第二,要跳出诗律进行讨论。现在的对联理论,从根本上来说,是继承了诗律,甚至可以说是全盘继承了诗律,虽然近十几年有些对联理论试图打破诗律的限制,但作用并不大。诗律,是指以唐宋时期为代表的近体诗而言的,也就是说,对联理论有意无意地以近体诗理论为指导。这是否合理?大家在讨论对联格律时,不妨也跳出诗律的范围,从多方面进行讨论。从诗的发展来看,在唐宋之前先后出现过多次高潮,如《诗经》、如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如汉乐府、如魏晋山水诗等等,而这些诗作,并没有以“近体诗律”为指导,同样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说句极端一些的话,唐宋诗歌(主要是指近体诗)也未必比汉乐府及魏晋山水诗水平就高多少。后人之所以更推宠唐诗,恐怕更多地是因为其“合律”,而不合律的话,是难以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成功的。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如赋、如词、如曲,都有其特有的规律。现在对联正走向多样化,出现了词体、曲体、赋体等等格调的对联,那么这些对联不可避免地就要借鉴相关的格律知识,这又岂是诗律所能概括的。因此,在讨论对联理论时,在一定程度上要联系诗律以及马蹄韵等,但又不能拘泥于诗律和马蹄韵,要多从对联自身的特点,从对联发展的轨迹、方向,从对联的多样化等诸多方面进行讨论。

  第三,要注意从语言、音韵等多方面进行讨论。对音韵问题,哈哈不懂,希望熟悉这方面的朋友多做些这方面的工作。但有一点可以借鉴,就是诗与词对平仄要求的比较。诗是可以吟咏的,词产生之初主要是配合燕乐的,从吟与歌这两方面来说,应该是词(包括后来的曲)与音乐的联系比诗更紧密一些,其节奏性、韵律等方面应该更强。可恰恰相反,词在平仄应用上却更灵活,虽然后代的词谱中为每一体限定了平仄,但词中的可平可仄之处甚多,而不同词牌的词中平仄的差异更大。在词作中,如近体诗中忌讳的孤平、连平、连仄甚至全平、全仄的句式比比皆是,而且是作为标准句式进入图谱的,这是不是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语法、句式的多样性呢?

  第四,不能单纯应用例证来证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否则是徒老无功的。现在的许多“理论”文章,特别喜欢用例证来证明观点,比如《对联》杂志开展的“不拘平仄的对联是否属于正体”的讨论,正反双方基本上都是用例证来证明的。但用这种方式,很难取得大家的公认。你能找出这方面的例子,我也可以找到相反的例子。你说这方面的例子多一些,我说另一方面的例子也不少。退一步说,你的比例占80%,我占20%也不少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例证具有多面性,此例证可证明是,而彼例证则能证明非,证来证去,最后孰是孰非还是证不清楚。第二,引用例证的权威性如何?如果是大家公认的例证,可以较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果引用的例证本身就有非议,则不但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还可能给对方反驳提供例证,这点大家可以看看《珠楼·联理争鸣》中转贴的几篇关于“不拘平仄联”讨论的文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双方互相以对方的例证作为攻击的靶子。为什么这样?因为你认为正确的例证,我却认为恰恰是错误的。你抛出来的炸弹,我再给你抛回去,抛了半天,大家才发现原来是颗哑弹。所以,哈哈以为,对理论问题的讨论,离不开例证的支持,用例证证明观点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单纯以例证来证明观点,还是应该多讲出一些能说服人的道理来,还是应该从理论性、实用性以及美感、和谐、韵律等多方面来进行讨论才好。

  说前面这一些,不是说哈哈肯定些什么、否定些什么,只是希望大家在讨论时,不要斤斤计较于某些小问题上,可以从具体问题入手,但讨论时要放宽视野,多从大的方面、多方面进行讨论,这样对对联格律的形成与发展更有好处。

  (2003年2月16日初稿,2004年8月25日整理)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浏览恶人谷珠楼 浏览恶人谷珠楼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