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浏览恶人谷珠楼 浏览恶人谷珠楼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尘封的祠堂
作者:哈哈儿  文章来源:恶人谷珠楼  点击数1781  更新时间:2003/6/9  文章录入:哈哈儿  责任编辑:哈哈儿

  离开故乡已经二十多年了。虽然每年都能回去看看,但总是会多离少,对故乡的人情变故知道的就更少。前一段回家过节,离乡时父亲对我说:到祠堂上炷香再走吧。我忙问:祠堂?是那座尘封的祠堂?

  父亲口中的祠堂,其实是一座建在土台上的古典四合院建筑,位于村子中央,筑有高高的台基,有高高的门楼,北面是正堂,东西两侧是厢房。祠堂前面曾经有一个很深的池塘,是当年取土筑台留下的遗迹。池塘和祠堂中间有一棵很大很老的槐树,几人合抱,虽然中间早已朽空,但仍然长得很茂盛,村里人把它视为树神,孩子受了惊吓,或家里遇上不幸的事,人们常来这里祷告,祈求树神降福保佑。小时候我和伙伴们常在池塘中嬉戏,也常从树中爬上爬下。后来池塘逐渐被填满了,老槐树也在雷雨之夜自焚死了,但在我的印象中还总是那么清晰。

  在我的记忆中,祠堂历经风雨,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据老人们讲,祠堂原先是一座尼庵。很久以前,有一个女子还没有过门,丈夫就死了。女子矢志守节,终生侍奉公婆。公婆过世,又自愿削发为尼。族人除呈报县令褒奖、修筑了贞节牌坊外,还在女子的居处捐资修建了庵堂,供其清修。村里的贞女节妇纷纷效仿,很多人也削发为尼,庵中尼姑最多时曾有十多人。不管她们是否真的快乐,这里却是人们心中的圣地。牌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圯塌了,庵堂却几经增葺,整座庵堂雕梁画栋,屋脊檐角装饰着各种各样的珍禽异兽,是全村最大最好的建筑。

  过了许多许多年,尼姑们也换了一辈又一辈,不知道为什么,却渐渐没有了传人。没有了尼姑,庵堂便不成为庵堂了,族人们便改成了祠堂。除了祭祀祖先外,兼祀土地、药王。并在旁边修筑了戏台,每到春节、中秋或农闲时节,乡人们便自己排演戏剧,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观看。有时候也请城里的戏班来演出,就更是挤得人山人海。有一年挤死了人,便不再请外地的戏班了。那里也是后来放电影的所在。记得每半个月左右电影放映队就来一次,这时候是我和伙伴们最快乐的时候,总是草草地吃完晚饭,早早地到戏台前占位置。

  文化大革命期间,破旧立新。一天之内,门前的石狮子被砸碎了,建筑物上的神兽、装饰被砸碎了,土地、药王的神像也砸碎了,祖宗牌位被老人们偷偷地撤掉、藏起来了。祠堂改建成了烈士祠,四面挂满了烈士名单,祭奠战争年代牺牲的本村烈士,也成了进行革命教育的场所。每到清明、国庆等节日,学校是必定要组织到烈士祠瞻仰烈士事迹,听老红军、老八路讲革命故事的。八十年代初期,公社统一修建烈士陵园,烈士祠中的名单、遗物全部集中到陵园中,祠堂便从此闲置了起来,但还是没有人敢要求改做祠堂的。今年借重修族谱之机,捐资进行了修葺,重新辟做祠堂。

  每年回家很重要的一件事便是祭祀祖先,我也很想看一眼修葺后的祠堂是什么样子,便领着儿子走向祠堂。只见祠堂还是以前的四合院,只不过门口两边重新摆上了雄伟的石狮子,屋脊上的神兽也修复了。原先的池塘和旁边的戏台空地全部建起了新房子,使祠堂越发显得古老、庄严。管理祠堂的是我的一位远房祖爷,是老人中辈份最高的,也是公认的最有学问的。曾经中过秀才,写得一手好字,村里人每有婚丧嫁娶或春节,总是要请老人家写对联。不知是因为我小时顽皮还是可爱,祖爷一直很喜欢我。每年春节给祖爷拜年,他总是偷偷地塞给我一二角钱,把好吃的酒窨枣、爆米花往我手里塞。这次见我跟儿子一起来,很是高兴,一个劲地说我没有忘祖,说我是在外地工作的人中第一个来上香的。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仍然很好,思维也很清晰。他跟我讲起了很多很多以前的故事,讲尘封的祠堂,也讲尘封的记忆……

  该走了。走出祠堂,我忽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是什么呢?仔细一看,原来是那棵死去的老槐树又从根部长出了新枝。我明白了,老槐树没有死,老槐树也不会死,因为它的根还在。那么人呢,每个人是不是也都有自己的根呢,每个人是不是也都还记得自己的根呢?(2001.10.11)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浏览恶人谷珠楼 浏览恶人谷珠楼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